全院性 Hospital-wide

      1. 西醫同院所同日再次就診率

The rate of the same-day hospital revisits to the same hospital

重要性與意涵:

同日再次就診,可能是因病患未能遵循醫師醫囑做好自我健康照護、病患為尋求其他醫師之第二意見、診療不適切、疾病衛教未盡完善及病患本身症狀轉變等因素而造成同日再次就診(健保署,民103)。本指標反映醫療機構對病患處置是否得當,可督促醫院深入瞭解病患再次就診原因並減少非必要之就醫,以提升病患醫療照護品質(健保署,民103)。

圖表分析:

根據過去5年資料,我國六大醫療區域整體及醫院平均,西醫同院所同日再次就診率呈現逐年小幅上升;以北區及高屏區比率較低,另,東區102年數值較前年下降(圖1.1.1.1、圖1.1.1.2)。本指標資料之離散狀況,就全國整體而言,所有醫院皆在10%以下,各分區皆有四分之三醫院同日再就診率在1.52%以下,而除東區之外,各區至少四分之一之醫院其同日再就診率為0,表示整體而言我國大部分民眾不會同日重複就診(圖1.1.1.3)。

指標定義 表1.1.1:西醫同院所同日再次就診率—通報醫院家數(Number of hospitals reporting the rate of the same-day hospital revisits to the same hospital)
分子 排除診察費=0之案件,同一人、同一天、同一疾病(主診斷前三碼相同)、同一分區、同一院所,按ID歸戶,就診2次以上之人數。 年度 98年 99年 100年 101年 102年
全國 501 494 498 496 496
台北區 112 115 117 115 115
北 區 67 67 70 67 68
分母 排除診察費=0之案件,按ID歸戶,計算分區下各院所下之門診人數。 中 區 114 108 104 109 108
南 區 71 67 68 67 67
高屏區 121 120 122 121 121
東 區 16 17 17 17 17

圖1.1.1.1:98年-102年西醫同院所同日再次就診率—區域整體(2009 - 2013 The rate of the same-day hospital revisits to the same hospital - regional average)

圖1.1.1.2:98年-102年西醫同院所同日再次就診率—醫院平均(2009 - 2013 The rate of the same-day hospital revisits to the same hospital - hospital average)

圖1.1.1.3:102年西醫同院所同日再次就診率—醫院平均離散狀況(2013 The rate of the same-day hospital revisits to the same hospital - dispersion of hospital indicator value)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

      1. 慢性病開立慢性病連續處方箋率

The rate of prescribing refillable prescriptions for chronic illnesses

重要性與意涵:

罹患慢性病須長期使用藥物控制病情,但病情穩定,僅為了拿藥而必須每月回診,耗時也不經濟;健保署推動「慢性病連續處方箋制度」,鼓勵醫師對病情穩定且適合長期使用同一處方藥劑之慢性病患開立慢性病連續處方箋,至住家附近之特約藥局或醫療機構領藥即可,此既能提供病患醫療上照護亦能降低醫療支出(健保署,民103)。

圖表分析:

我國慢性病開立慢性病連續處方箋率之區域整體與醫院平均,近5年全國各六大醫療區,皆已呈現逐年穩定上升趨勢,且各區域間之差異性不大,顯示我國整體而言使用慢性病連續處方箋之情況逐年上升 (圖1.1.2.1、圖1.1.2.2)。本指標資料之離散狀況,就全國而言,有四分之三之醫院開立連續處方箋率在46%以下;另台北區及高屏區有一半之醫院開立比率低於全國醫院平均值(32.8%),其中高屏區更達四分之三之醫院開立比率低於母體平均值(42.7%)(圖1.1.2.3)。

指標定義
分子 開立慢性病連續處方箋案件數(排特殊醫院與病房案件):(診察費項目代碼為慢箋)或(案件分類=E1且慢性病連續處方箋有效期間處方日份 > 給藥天數且慢性病連續處方箋有效日日份為給藥天數之倍數)之案件。
分母 慢性病給藥案件數(排特殊醫院與病房案件):案件分類=僅04、E1或給藥天數>=14日。
表1.1.2:慢性病開立連續處方箋率—通報醫院家數(Number of hospitals reporting the rate of prescribing refillable prescriptions for chronic illnesses)
年度 98年 99年 100年 101年 102年
全國 403 400 403 427 435
台北區 94 86 86 91 90
北 區 53 55 57 61 62
中 區 92 95 95 97 99
南 區 53 50 51 54 57
高屏區 97 99 98 108 110
東 區 14 15 16 16 17

圖1.1.2.1:98年-102年慢性病開立連續處方箋率—區域整體(2009 - 2013 The rate of prescribing refillable prescriptions for chronic illnesses - regional average)

圖1.1.2.2:98年-102年慢性病開立連續處方箋率—醫院平均(2009 - 2013 The rate of prescribing refillable prescriptions for chronic illnesses - hospital average)

圖1.1.2.3:102年慢性病開立連續處方箋率—醫院平均離散狀況(2013 The rate of prescribing refillable prescriptions for chronic illnesses - dispersion of hospital indicator value)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

1.2.1 30日以上住院率

The rate of hospitalization for over 30 days

1.2.2 同院所急性病床30日以上住院率

The rate of hospitalization of acute care for over 30 days

1.2.3 慢性病床30日以上住院率

The rate of over 30-day hospitalization in the chronic units

重要性與意涵:

自全民健康保險醫院總額支付制度實施後,健保署將30日超長住院指標列為例行公佈之監控指標之一。病患住院滯留時間愈長,院內感染風險易增,也讓真正需要住院之病患無病床可用,而影響他人就醫治療即時性與權益,導致寶貴醫療資源不當使用(江馥名等人,民102;健保署,民103)。本指標原係監測醫院全院(同時包含急性、慢性病床)超長住院情況,自100年起,健保署區分急、慢性病床以分別監測,瞭解不同性質病床30日以上住院情形(健保署,民101)。

圖表分析:

我國30日以上住院率於台北區、北區及中區呈現逐年穩定下降趨勢(圖1.2.1.1);於醫院平均也顯示,台北區、北區及中區最近3年為穩定下降趨勢(圖1.2.1.2)。全國有四分之三醫院在1.57%以下,其中有四分之一之醫院30日住院率為0,表示國內住院之病患中住院超過30天之情況不多(圖1.2.1.3)。

而在急性病床30日以上住院率顯示,中區、南區及東區呈現逐年下降趨勢(圖1.2.2.1);醫院平均最近3年於台北區及中區也明顯呈現下降趨勢(圖1.2.2.2)。全國約四分之三醫院之急性病床30日以上住院率在1.34%以下,且有四分之一之醫院住院率為0,顯示我國長時間占用急性病床之情況不多(圖1.2.2.3)。

另在慢性病床30日住院率顯示,不論區域整體或醫院平均,各區歷年尚呈現不穩定變動(圖1.2.3.1、圖1.2.3.2)。全國整體有四分之三之醫院之慢性病30日以上住院率在30.14%以下,其中以中區之離散程度最大(圖1.2.3.3)。

同院所急性病床30日以上
分子 分母案件中住院超過30日之案件數:以出院案件為範圍,按[院所、ID、生日、住院日]歸戶,找出住院日距離出院日超過30日之案件。
分母 出院案件數:出院日在資料範圍內之案件,按[院所、ID、生日、住院日]歸戶;因作帳之緣故,可能有多個出院日,以最晚之出院日為準。
表1.2.1:30日以上住院率—通報醫院家數(Number of hospitals reporting the rate of hospitalization for over 30 days)
年度 98年 99年 100年 101年 102年
全國 368 373 395 411 409
台北區 80 80 87 85 85
北 區 52 52 57 59 59
中 區 82 84 84 90 87
南 區 48 50 52 56 58
高屏區 92 93 100 106 105
東 區 14 14 15 15 15
30日以上住院率指標定義
分子 分母案件中住院超過30日之案件數:以出院案件為範圍,按[院所、ID、生日、住院日]歸戶,找出住院日距離出院日超過30日之案件。
分母 出院案件數:出院日在資料範圍內之案件,按[院所、ID、生日、住院日]歸戶;因作帳之緣故,可能有多個出院日,以最晚之出院日為準。
表1.2.2:同院所急性病床30日以上住院率—通報醫院家數(Number of hospitals reporting the rate of hospitalization of acute care for over 30 days)
年度 98年 99年 100年 101年 102年
全國 425 413 422 409 403
台北區 87 87 89 84 83
北 區 61 60 62 60 59
中 區 93 89 86 89 86
南 區 56 54 57 54 54
高屏區 112 107 112 107 106
東 區 16 16 16 15 15
表1.2.3:慢性病床30日以上住院率—通報醫院家數(Number of hospitals reporting the rate of over 30-day hospitalization in the chronic units)
年度 98年 99年 100年 101年 102年
全國 44 46 53 46 39
台北區 15 14 13 13 13
北 區 5 2 7 5 3
中 區 7 8 9 8 7
南 區 7 11 8 9 8
高屏區 8 9 13 9 6
東 區 2 2 3 2 2
慢性病床30日以上
分子 分母案件中住院超過30日之案件數:以出院案件為範圍,按[院所、ID、生日、住院日]歸戶,找出住院日距離出院日超過30日之案件。
分母 出院案件數(僅慢性床案件,不含急慢性床混合案件):出院日在資料範圍內之案件,按[院所、 ID、生日、住院日]歸戶;因作帳之緣故,可能有多個出院日,以最晚之出院日為準。

圖1.2.1.1:98年-102年30日以上住院率—區域整體(2009 - 2013 The rate of hospitalization for over 30 days - regional average)

圖1.2.1.2:98年-102年30日以上住院率—醫院平均(2009 - 2013 The rate of hospitalization for over 30 days - hospital average)

圖1.2.1.3:102年30日以上住院率—醫院平均離散狀況(2013 The rate of hospitalization for over 30 days - dispersion of hospital indicator value)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

圖1.2.2.1:98年-102年同院所急性病床30日以上住院率—區域整體(2009 - 2013 The rate of hospitalization of acute care for over 30 days - regional average)

圖1.2.2.2:98年-102年同院所急性病床30日以上住院率—醫院平均(2009 - 2013 The rate of hospitalization of acute care for over 30 days - hospital average)

圖1.2.2.3:102年同院所急性病床30日以上住院率—醫院平均離散狀況(2013 The rate of hospitalization of acute care for over 30 days - dispersion of hospital indicator value)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

圖1.2.3.1:98年-102年慢性病床30日以上住院率—區域整體(2009 - 2013 The rate of over 30-day hospitalization in the chronic units - regional average)

圖1.2.3.2:98年-102年慢性病床30日以上住院率—醫院平均(2009 - 2013 The rate of over 30-day hospitalization in the chronic units - hospital average)

圖1.2.3.3:102年慢性病床30日以上住院率—醫院平均離散狀況(2013 The rate of over 30-day hospitalization in the chronic units - dispersion of hospital indicator value)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

註:北區及東區之醫院家數不足5家,屬不公開資料。

1.3.1 加護病房氣管內管滑脫率

Unplanned endotracheal extubation in the ICU

重要性與意涵:

病患使用氣管內管多為維繫生命,若發生氣管內管滑脫可能造成病患病情加重或危害生命風險。此項指標資料,能監測醫院病患安全管理之狀況與其加護病房之照護品質。

圖表分析:

本項指標之全國平均原已逐年下降,102年轉為上升。各醫療區域中,除了台北區與南區外,102年皆上升;若與前一年(101年)相比,高屏區上升最高,其次為中區(圖1.3.1.1)。本指標資料之離散狀況,全國之醫院內管滑脫率皆在4%以下,而有四分之三以上之醫院內管滑脫率在0.37%以下,整體而言我國醫院加護病房氣管內管滑脫比例不高。各分區分布情形,北區及中區皆至少有四分之一以上之醫院氣管內管滑脫率為0。離散情形以東區較大,且所有醫院皆大於0,顯示該區醫院加護病房對病患之照護尚待改進(圖1.3.1.2)。由於本指標未取得區域整體資料,故無法於圖表呈現。

指標定義 表1.3.1:加護病房氣管內管滑脫率—通報醫院家數(Number of hospitals reporting Unplanned endotracheal extubation in the ICU)
分子 加護病房病患氣管內管滑脫人次(指監測期間內病患於加護病房住院期間造成氣管內管滑脫之人次累計)。 年度 98年 99年 100年 101年 102年
全國 97 100 107 113 109
台北區 20 22 25 28 28
北 區 19 17 21 20 18
分母 加護病房氣管內管使用人日(指監測期間內加護病房病患每日使用氣管內管之人數累計) 中 區 18 17 20 22 18
南 區 14 17 16 16 17
高屏區 19 20 18 16 16
東 區 7 7 7 8 8

圖1.3.1.1:98年-102年氣管內管滑脫率—醫院平均(2009 - 2013 Unplanned endotracheal extubation in the ICU - hospital average)

圖1.3.1.2:102年氣管內管滑脫率—醫院平均離散狀況(2013 Unplanned endotracheal extubation in the ICU - dispersion of hospital indicator value)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醫事司

1.3.2綜合科加護病房呼吸器相關之肺炎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in the APICU

重要性與意涵:

本指標主要用以量測在加護病房呼吸器相關之肺炎發生率。96年對全球1,417個加護病房單日之點盛行率查發現,所有之感染病患之中呼吸道感染之盛行率為64%。接受呼吸器治療超過48小時之病患中,有10%~20%之病患發生肺炎。相對於沒有呼吸器相關肺炎之病患,發生呼吸器相關肺炎之病患有比較高之死亡率、較長之加護病房及醫院之住院天數,並需要更多治療費用。本指標期能反映加護病房呼吸器相關肺炎發生率,導入預防措施,以增進病患安全及提高醫療照護品質。

圖表分析:

我國六大醫療區域整體率及醫院平均值顯示,歷年來區域整體率與醫院平均值皆在4‰以下,近2年皆為北區之肺炎發生情形最高,各分區102年之整體率均較前年度低,其中下降最多為南區0.97‰,醫院平均值則是台北區較前年上升0.51‰(圖1.3.2.1、圖1.3.2.2)。本指標資料之離散狀況,102年全國全部之醫院肺炎發生率皆在約7‰以下,有一半之醫院肺炎發生率低於1.34‰;各分區離散情形都相當分散,可能是因為本指標各分區醫院家數較少所致,分散情形以台北區最高,表示台北區之醫院加護病房肺炎發生情形落差最大,雖然有一半以上之醫院肺炎發生率低於1‰,但也有四分之一以上之醫院高於7‰(圖1.3.2.3),整體而言應該持續導入預防措施,以求能降低肺炎感染率,維護病患安全。此外應增加醫院通報指標之情形,更加瞭解並提高我國之醫療品質。

指標定義 表1.3.2:綜合科加護病房呼吸器相關之肺炎—通報醫院家數(Number of hospitals reporting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in the APICU)
分子 綜合科加護病房呼吸器相關之肺炎次數。 年度 100年 101年 102年
全國 32 37 37
台北區 9 12 11
北 區 7 8 8
分母 綜合科加護病房呼吸器使用日數。 中 區 6 6 6
南 區 5 5 5
高屏區 5 6 7
東 區 0 0 0

圖1.3.2.1:100年-102年綜合科加護病房呼吸器相關之肺炎—區域整體(2011-2013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in the APICU - regional average)

圖1.3.2.2:100年-102年綜合科加護病房呼吸器相關之肺炎—醫院平均(2011-2013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in the APICU - hospital average)

圖1.3.2.3:102年綜合科加護病房呼吸器相關之肺炎—醫院平均離散狀況(2013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in the APICU - dispersion of hospital indicator value)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醫事司

註:由於東區指標提報醫院家數為0,故為無數值呈現。

1.3.3同院所急診返診率

The rate of Emergency Department revisits to the same hospital

1.3.3.1 同院所同日急診返診率

The rate of same-day Emergency Department revisits to the same hospital

1.3.3.2 同院所3日急診返診比率

The rate of Emergency Department revisits on the 3rd day to the same hospital

重要性與意涵:

同院所急診返診能視為病患照護問題之警訊,其可能為該醫院前次急診所提供之診斷與治療之不適切,或病患未遵從出院指導等因素造成。此外,研究顯示急診返診與住院率之增加亦有相關。本項指標經健保署選為評估醫院總額之指標,以反映醫院急診照護之妥適性,及由不同之時間點來監測醫院急診返診之情形,以瞭解病患返診之可能原因,作為醫院急診照護改善之依據(健保署,民103)。

圖表分析:

同院所同日急診返診率之區域整體及醫院平均顯示,最近3年於北區、中區、南區及東區呈現逐年上升之趨勢(圖1.3.3.1、圖1.3.3.2)。本指標資料離散狀況,全國有四分之三醫院返診率低於0.40%,且有四分之一醫院返診率為0(圖1.3.3.3),顯示國內醫院整體而言同一天急診返診之情形不高。

而在同院所3日急診返診比率之區域整體及醫院平均顯示,98年至102年近5年間急診3日返診比率變動幅度在0.1%之間,且各區之間變動幅度差異亦不大(圖1.3.3.4、圖1.3.3.5)。本指標資料離散狀況,全國有四分之三醫院低於0.86%以下(圖1.3.3.6),顯示我國醫院整體而言3天內急診返診之情形不高。

同院所同日急診返診率 表1.3.3.1:同院所同日急診返診率—通報醫院家數(Number of hospitals reporting the rate of same-day Emergency Department revisits to the same hospital)
分子 按同一院所、同一人歸戶,兩次急診日差距等於0天之人次。 年度 98年 99年 100年 101年 102年
全國 341 341 351 352 356
台北區 72 74 78 78 78
北 區 45 44 47 47 49
分母 急診人次 中 區 80 78 78 78 77
南 區 40 42 43 44 44
高屏區 90 89 91 91 92
東 區 14 14 14 14 16
同院所3日急診返診比率 表1.3.3.2:同院所3日急診返診比率—通報醫院家數(Number of hospitals reporting the rate of Emergency Department revisits on the 3rd day to the same hospital)
分子 按同一院所、同一人歸戶,兩次急診日差距等於3天之人次。 年度 98年 99年 100年 101年 102年
全國 397 383 378 364 356
台北區 79 82 83 80 78
北 區 55 52 53 49 49
分母 急診人次。 中 區 93 85 81 80 77
南 區 49 49 47 46 44
高屏區 105 100 99 94 92
東 區 16 15 15 15 16

圖1.3.3.1:98年-102年同院所同日急診返診率—區域整體(2009 - 2013 The rate of same-day Emergency Department revisits to the same hospital - regional average)

圖1.3.3.2:98年-102年同院所同日急診返診率—醫院平均(2009 - 2013 The rate of same-day Emergency Department revisits to the same hospital - hospital average)

圖1.3.3.3:102年同院所同日急診返診率—醫院平均離散狀況(2013 The rate of same-day Emergency Department revisits to the same hospital - dispersion of hospital indicator value)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

圖1.3.3.4:98年-102年同院所3日急診返診比率—區域整體(2009 - 2013 The rate of Emergency Department revisits on the 3rd day to the same hospital - regional average)

圖1.3.3.5:98年-102年同院所3日急診返診比率—醫院平均(2009 - 2013 The rate of Emergency Department revisits on the 3rd day to the same hospital - hospital average)

圖1.3.3.6:102年同院所3日急診返診比率—醫院平均離散狀況(2013 The rate of Emergency Department revisits on the 3rd day to the same hospital - dispersion of hospital indicator value)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

1.3.4 住院案件出院後3日內急診率

The rate of Emergency Department visits within 3 days after hospital discharge

重要性與意涵:

住院案件出院後短期內再急診,表示醫院需加強對住院病患照護,或是病患出院後未遵循醫囑作好自我健康照護,或是其他因素導致病情不穩定而再就醫。本項指標經健保署選為評估醫院總額之指標,採3天為觀察範圍;藉由此指標結果督促醫院深入瞭解比率偏高之原因,以改善病患住院期間或出院準備之照護品質(健保署,民103)。

圖表分析:

本指標之區域整體率於99年起台北區、中區及高屏區3區呈現下降趨勢(圖1.3.4.1);觀察醫院平均值高屏區之住院案件出院後3日內急診率最低,且近3年都逐年下降(圖1.3.4.2)。本指標資料離散狀況,全國有四分之三醫院之再急診率低於3.39%,而各分區資料分布狀況都很集中(圖1.3.4.3)。

指標定義 表1.3.4:住院案件出院後3日內急診率—通報醫院家數(Number of hospitals reporting the rate of Emergency Department visits within 3 days after hospital discharge)
分子 3日內再急診之案件數:以出院案件為母體往後勾稽下個月之資料。 年度 98年 99年 100年 101年 102年
全國 374 382 407 415 422
台北區 82 84 89 89 89
北 區 52 52 58 59 60
分母 出院案件數:出院日在資料範圍內之案件。 中 區 85 87 89 91 92
南 區 49 52 55 57 60
高屏區 92 93 101 104 107
東 區 14 14 15 15 14

圖1.3.4.1:98年-102年住院案件出院後3日內急診率—區域整體(2009 - 2013 The rate of Emergency Department visits within 3 days after hospital discharge - regional average)

圖1.3.4.2:98年-102年住院案件出院後3日內急診率—醫院平均(2009 - 2013 The rate of Emergency Department visits within 3 days after hospital discharge - hospital average)

圖1.3.4.3:102年住院案件出院後3日內急診率—醫院平均離散狀況(2013 The rate of Emergency Department visits within 3 days after hospital discharge - dispersion of hospital indicator value)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

1.3.5 急診轉住院暫留2日以上案件比率

The rate of patients staying in the emergency room for inpatient beds for over 2 days

重要性與意涵:

病患滯留急診時間過長,是造成急診壅塞之主要原因之一。急診壅塞會造成治療延誤,導致重症病患死亡風險升高。健保署使用本項指標評估醫院對急診病患之處理效率,反映病患在該院急診室駐留時間之合理性(健保署,民103)。

圖表分析:

我國六大醫療區域整體及醫院平均值顯示,台北區、北區及高屏區皆呈現逐年下降之趨勢,尤其以高屏區102年之整體率與醫院平均值較100年分別下降了13.01%與2.53%為最多(圖1.3.5.1、圖1.3.5.2)。本指標資料離散狀況,全國有四分之三醫院急診轉院滯留率在0.06%以下,且有一半以上之醫院急診轉院滯留率為0(圖1.3.5.3)。

表1.3.5:急診轉住院暫留2日以上案件比率—通報醫院家數(Number of hospitals reporting the rate of patients staying in the emergency room for inpatient beds for over 2 days)
年度 100年 101年 102年
全國 278 299 303
台北區 58 62 59
北 區 41 44 45
中 區 61 68 67
南 區 35 37 40
高屏區 69 74 77
東 區 14 14 15
指標定義
分子 分母案件中急診>48小時之案件數:
分母 急診轉住院之案件數。

圖1.3.5.1:100年-102年急診轉住院暫留2日以上案件比率—區域整體(2011 - 2013 The rate of patients staying in the emergency room for inpatient beds for over 2 days - regional average)

圖1.3.5.2:100年-102年急診轉住院暫留2日以上案件比率—醫院平均(2011 - 2013 The rate of patients staying in the emergency room for inpatient beds for over 2 days - hospital average)

圖1.3.5.3:102年急診轉住院暫留2日以上案件比率—醫院平均離散狀況(2013 The rate of patients staying in the emergency room for inpatient beds for over 2 days - dispersion of hospital indicator value)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

1.4.1 住院期間再手術率

Unscheduled returns to the operating room

重要性與意涵:

術後病患非計畫性重返手術室,易造成病患住院天數延長、預後復原較差及死亡風險提升,故手術前後之審慎評估與醫療照護過程,可避免住院期間非計畫再手術之發生,以期保障病患就醫品質安全(劉麗瑋、沈延盛,民100;Mukerji et al.,2012 );本項指標為本部(醫事司)委託台灣醫務管理學會(下稱醫管學會)辦理台灣醫療品質指標系統開發所建立之住院指標之一,而選用此指標是以監測醫院之手術醫療及手術後照護品質。

圖表分析:

本指標之醫院平均由於醫院數量較少,歷年全國平均值變動趨勢不穩定;於102年除台北區及高屏區兩區外,與前年相比皆為下降狀態;而南區於100年起呈現逐年下降趨勢,顯示術後住院病患之照護品質持續改善表現良好(圖1.4.1.1),本指標資料之102年離散狀況顯示:全國資料而言有近四分之三之醫院再手術率低於0.60%。此外,在中區有近一半醫院再手術率高於0.40%,為各分區最高,顯示該區對於手術病患再手術比率較多,而東區則是幾乎全部醫院之再手術皆低於全國平均值(0.52%)(圖1.4.1.2)。由於本指標未取得區域整體資料,故無法於圖表呈現。

指標定義 表1.4.1:住院期間再手術率—通報醫院家數(Number of hospitals reporting unscheduled returns to the operating room)
分子 住院期間內再手術之人次 年度 98年 99年 100年 101年 102年
全國 76 77 87 87 86
台北區 18 16 18 18 18
北 區 15 15 19 18 17
分母 住院手術總人次 中 區 12 13 17 16 17
南 區 11 12 12 14 14
高屏區 14 15 15 15 15
東 區 6 6 6 6 5

圖1.4.1.1:98年-102年住院期間再手術率—醫院平均(2009 – 2013 Unscheduled returns to the operating room - hospital average)

圖1.4.1.2:102年住院期間再手術率—醫院平均離散狀況(2013 Unscheduled returns to the operating room - dispersion of hospital indicator value)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醫事司

1.4.2 住院期間輸血錯誤事件發生率

Incidence of blood transfusion associated incidents during hospitalization

重要性與意涵:

輸血治療是臨床重要治療項目之一,若輸血錯誤對病患性命有極大危害,故輸血過程在醫院一直被視為高風險之醫療作業(劉淑惠、張錦標,民102)。本項指標為本部(醫事司)委託醫管學會辦理台灣醫療品質指標系統開發所建立之住院指標之一,選用此指標是以監測醫院之住院醫療照護品質,以督促醫院改善及提升病患安全。

圖表分析:

指標定義
分子 住院期間發生輸血錯誤事件總人次。
分母 住院期間輸血總袋數(次)。

由於本項指標發生次數不高,在六大醫療區域之醫院平均歷年趨勢呈現不穩定變動,歷年指標皆在0.1%以下,而全國指標平均值除100年之0.03%之外,其他年度皆維持在0.01%。98年至99年東區發生率最高,可能是由於東區醫院家數較少,若有醫院指標偏高則容易影響到整區之指標平均。惟自100年起,發生率甚至下降至0%,於102年僅台北區之輸血錯誤事件發生率為0.01% (圖1.4.2.1)。另外,本指標之發生率極低,難以判讀離散程度,僅發現102年指標最大值為台北區某醫院最高 (圖1.4.2.2)。由於本指標未取得區域整體資料,故無法於圖表呈現。

表1.4.2:住院期間輸血錯誤事件發生率—通報醫院家數(Number of hospitals reporting incidence of blood transfusion associated incidents during hospitalization)
年度 98年 99年 100年 101年 102年
全國 106 107 124 131 135
台北區 30 28 32 36 37
北 區 15 15 20 18 17
中 區 20 21 26 29 29
南 區 15 16 18 18 18
高屏區 20 21 22 24 27
東 區 6 6 6 6 7

圖1.4.2.1:98年-102年住院期間輸血錯誤事件發生率—醫院平均(2009 – 2013 Incidence of blood transfusion associated incidents during hospitalization - hospital average)

圖1.4.2.2:102年住院期間輸血錯誤事件發生率—醫院平均離散狀況(2013 Incidence of blood transfusion associated incidents during hospitalization - dispersion of hospital indicator value)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醫事司

1.4.3住院案件出院後3日內再入院情形

Hospital readmission within 3 days after hospital discharge

1.4.3.1 住院案件出院後3日內再住院率

The rate of hospital readmission within 3 days after hospital discharge

1.4.3.2 住院案件出院後3日內急診或再住院率

The rate of Emergency Department visits or readmission within

3 days after hospital discharge

重要性與意涵:

病患在完成治療出院後,於短時間內因非計畫性再回醫院接受治療,可能為病患於住院期間未獲得妥適之照護,或為病患未遵醫囑做好自我健康管理,使病情不穩而再就醫治療。出院後再回院就醫,不僅造成病患家屬之照護困難,亦會增加醫療資源使用之耗損,另經研究調查,病患非計畫性再住院頻率高,其死亡率亦高。本兩項指標經健保署選為評估醫院總額之指標,以反映醫院對住院病患之照護成效,督促醫院針對出院病患於短時間內再就醫之原因進行分析檢討;另為能更清楚瞭解不同再就醫情形,故分別監測再住院率及同時包括急診或再住院之比率(健保署,民103)。

圖表分析:

出院後3日內再住院率之區域整體於歷年呈現平穩變動,全國整體率在4.40%-4.63%之間,而六大醫療區之間之差異也不大(圖1.4.3.1)。就醫院平均來看,台北區及中區呈逐年上升現象,並以台北區為歷年最高,亦可能為該區部分醫院之高再住院率拉高全國平均(圖1.4.3.2)。本指標資料離散狀況,除台北區及中區之外,各區資料都呈現為集中(圖1.4.3.3)。

出院後3日內急診或再住院率之區域整體,在台北區、北區、中區、南區及高屏區呈現平穩變動(圖1.4.3.4),就醫院平均來看,近三年之全國平均變動趨勢亦平穩(圖1.4.3.5)。本指標資料之離散狀況,各區差異不大,惟南區最大值達100%,可能是該醫院住院案件數少而且再住院情況普遍(圖1.4.3.6)。

3日內再住院率指標定義 表1.4.3.1:住院案件出院後3日內再住院率—通報
分子 3日內再住院之案件數:出院日0至3日內含跨院之住院案件。 年度 98年 99年 100年 101年 102年
全國 415 428 454 467 470
台北區 98 101 108 111 108
北 區 55 56 62 64 64
分母 出院案件數:出院日在資料範圍內之案件。 中 區 95 99 100 102 102
南 區 54 56 59 62 65
高屏區 99 101 109 112 115
東 區 14 15 16 16 16
3日內急診或再住院率指標定義 表1.4.3.2:住院案件出院後3日內急診或再住院率—通報醫院家數(Number of hospitals reporting the rate of Emergency Department visits or readmission within 3 days after hospital discharge)
分子 3日內再急診或再住院之案件:以出院案件為母體,勾稽距離出院日0至3日內含跨院之急診或住院案件。 年度 98年 99年 100年 101年 102年
全國 380 382 407 415 420
台北區 85 84 89 89 87
北 區 52 52 58 59 60
分母 出院案件數:出院日在資料範圍內之案件。 中 區 86 87 89 91 92
南 區 51 52 55 57 60
高屏區 92 93 101 104 106
東 區 14 14 15 15 15

圖1.4.3.1:98年-102年住院案件出院後3日內再住院率—區域整體(2009 - 2013 The rate of hospital readmission within 3 days after hospital discharge - regional average)

圖1.4.3.2:98年-102年住院案件出院後3日內再住院率—醫院平均(2009 - 2013 The rate of hospital readmission within 3 days after hospital discharge - hospital average)

圖1.4.3.3:102年住院案件出院後3日內再住院率—醫院平均離散狀況(2013 The rate of hospital readmission within 3 days after hospital discharge - dispersion of hospital indicator value)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

圖1.4.3.4:98年-102年住院案件出院後3日內急診或再住院率—區域整體(2009 - 2013 The rate of Emergency Department visits or readmission within 3 days after hospital discharge - regional average)

圖1.4.3.5:98年-102年住院案件出院後3日內急診或再住院率—醫院平均(2009 - 2013 The rate of Emergency Department visits or readmission within 3 days after hospital discharge - hospital average)

圖1.4.3.6:102年住院案件出院後3日內急診或再住院率—醫院平均離散狀況(2013 The rate of Emergency Department visits or readmission within 3 days after hospital discharge - dispersion of hospital indicator value)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

1.4.4 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置換物深部感染率

The rate of deep infection of implants after total knee replacement

重要性與意涵:

人工膝關節置換一般列屬「清淨手術」,依全民健保統計顯示,102年約有23,056人接受此手術。本指標所稱之深部感染,係指如肌膜、肌肉層等深部軟組織,深部切口處有膿樣分泌物,病患有發燒、局部疼痛或壓痛等症狀,且感染發生於手術後3個月內。本項指標經健保署選為評估醫院總額之指標,反映醫院在關節置換手術服務品質之差異(健保署,民103)。

圖表分析:

本指標之區域整體比較中,全國整體率維持在0.25%-0.28%之間變動幅度不大(圖1.4.4.1)。若以醫院平均值來看,中區、南區及高屏區102年指標值較101年為低,且以南區下降幅度最大,達0.60%(圖1.4.4.2)。本指標資料以東區離散程度最大,且有超過四分之一醫院置換手術置換物深部感染率超過1%,另台北區有醫院感染率達到10% (圖1.4.4.3)。

指標定義 表1.4.4: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置換物深部感染率—通報醫院家數(Number of hospitals reporting the rate of deep infection of implants after total knee replacement)
分子 分母案件中,人工膝關節置換後3個月(90天)內發生置換物感染之案件數。 年度 98年 99年 100年 101年 102年
全國 212 210 221 218 222
台北區 47 50 52 51 52
北 區 35 36 41 39 40
分母 當年內醫院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執行案件數。 中 區 48 44 45 44 44
南 區 27 25 28 28 29
高屏區 44 45 45 45 46
東 區 11 10 10 11 11

圖1.4.4.1:98年-102年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置換物深部感染率—區域整體(2009 - 2013 The rate of deep infection of implants after total knee replacement - regional average)

圖1.4.4.2:98年-102年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置換物深部感染率—醫院平均(2009 - 2013 The rate of deep infection of implants after total knee replacement - hospital average)

圖1.4.4.3:102年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置換物深部感染率—醫院平均離散狀況(2013 The rate of deep infection of implants after total knee replacement - dispersion of hospital indicator value)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

1.4.5 膽囊切除住院案件出院後3日內再住院率

The rate of hospital readmissions within 3 days after discharge of cholecystectomy

重要性與意涵:

再住院率是用於評量及呈現醫院能否提供病患安全、有品質及無手術後遺症之重要品質指標之一。本指標健保署採用3日為觀察範圍,監測膽囊切除手術後恢復之狀況,能反映手術處置中未受到良好之照護,產生不良事件如併發症(complication)、術後未達治療目標及非預期發生之事件而再住院,因而導致醫療資源耗用之增加(健保署,民103)。

圖表分析:

本指標區域整體顯示,台北區、北區、中區及高屏區在99年起近3年皆呈現逐年下降之趨勢(圖1.4.5.1)。以醫院平均值來看,台北區在98至101年雖然上升,惟至102年大幅下降了2.08%;而中區及東區則也呈現微幅下降情況(圖1.4.5.2)。本指標資料離散狀況,除南區與東區之外,各區都呈現為集中,而在全國四分之三醫院之3日內再住院率低於2.10%(圖1.4.5.3)。

表1.4.5:膽囊切除住院案件出院後3日內再住院率—通報醫院家數(Number of hospitals reporting the rate of hospital readmissions within 3 days after discharge of cholecystectomy)
年度 98年 99年 100年 101年 102年
全國 159 160 165 160 165
台北區 42 43 46 44 46
北 區 20 21 23 25 25
中 區 31 30 29 29 28
南 區 23 23 25 23 26
高屏區 34 35 33 30 32
東 區 9 8 9 9 8
指標定義
分子 膽囊切除病患0~3日內再住院之案件數:以出院案件為母體,按[ID、生日]勾稽距離出院日3日內含跨院之住院案件。
分母 膽囊切除病患出院案件數:

圖1.4.5.1:98-102年膽囊切除住院案件出院後3日內再住院率—區域整體(2009 - 2013 The rate of hospital readmissions within 3 days after discharge of cholecystectomy - regional average)

圖1.4.5.2:98年-102年膽囊切除住院案件出院後3日內再住院率—醫院平均(2009 - 2013 The rate of hospital readmissions within 3 days after discharge of cholecystectomy - hospital average)

圖1.4.5.3:102年膽囊切除住院案件出院後3日內再住院率—醫院平均離散狀況(2013 The rate of hospital readmissions within 3 days after discharge of cholecystectomy - dispersion of hospital indicator value)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

1.4.6 子宮肌瘤手術後14日內因該手術相關診斷再住院率

The rate of hospital readmissions due to the possible side effects within

14 days after discharge of hysteromyomectomy

重要性與意涵:

病患接受子宮肌瘤摘除或子宮切除術後,同一病患在手術後14日內,再由醫師診斷出患有骨盆腔內器官有發炎或損傷,例如:卵巢、輸卵管、骨盆蜂窩組織炎、生殖器脫出、泌尿或生殖道廔管及子宮腔積血等,因而再度住院者;其再住院率與手術品質或併發症有關,本項指標為手術結果面之品質指標,可反映醫院之照顧品質(健保署,民103)。

圖表分析:

本指標之區域整體率顯示,全國數值低於0.5%,台北區與東區,於102年呈現下降之趨勢(圖1.4.6.1)。在醫院平均值資料中,台北區之下降幅度最大,而102年以北區、中區及南區呈上升(圖1.4.6.2)。本指標資料分布狀況,全國有超過四分之三醫院之再住院率為0(圖1.4.6.3)。

指標定義 表1.4.6:子宮肌瘤手術後14日內因該手術相關診斷再住院率—通報醫院家數(Number of hospitals reporting the rate of hospital readmissions due to the possible side effects within 14 days after discharge of hysteromyomectomy)
分子 分母案件出院14日內因該手術相關診斷再住院人次數。 年度 98年 99年 100年 101年 102年
全國 175 171 171 166 168
台北區 42 43 45 42 41
北 區 26 26 27 25 25
分母 申報子宮肌瘤診斷(排除癌症診斷)且有施行子宮肌瘤摘除或子宮切除手術治療住院人次數。 中 區 39 35 34 33 33
南 區 23 20 19 22 24
高屏區 38 41 38 38 39
東 區 7 6 8 6 6

圖1.4.6.1:98年-102年子宮肌瘤手術後14日內因該手術相關診斷再住院率—區域整體(2009-2013 The rate of hospital readmissions due to the possible side effects within 14 days after discharge of hysteromyomectomy-regional average)

0.00%

0.00%

0.00%

0.00%

圖1.4.6.2:98年-102年子宮肌瘤手術後14日內因該手術相關診斷再住院率—醫院平均(2009-2013 The rate of hospital readmissions due to the possible side effects within 14 days after discharge of hysteromyomectomy-hospital average)

圖1.4.6.3:102年子宮肌瘤手術後14日內因該手術相關診斷再住院率—醫院平均離散狀況(2013 The rate of hospital readmissions due to the possible side effects within 14 days after discharge of hysteromyomectomy - dispersion of hospital indicator value)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

註:由於東區醫院皆無個案,分子為0,故指標值為0%。

1.4.7 一般住院壓瘡

Total pressure ulcer incidence in general ward

重要性與意涵:

本指標主要用來量測壓瘡之發生處數。壓瘡是臨床照護重要指標之一,國內外文獻均指出,醫院每年皆支付相當大之醫療費用於治療壓瘡患者身上,一旦壓瘡發生時容易造成病患疼痛與延長住院日數,並增加護理時數與醫療成本;同時壓瘡之傷口常會造成疼痛、體表變形、延長住院時間及增加感染之機率,進而造成死亡率之增加。適當之護理可及時預防避免壓瘡產生,故壓瘡發生率是護理品質之重要指標。

圖表分析:

指標定義
分子 一般急性病床住院病患褥瘡發生處數。
分母 一般急性病床總住院人日。
表1.4.7:一般住院壓瘡—通報醫院家數(Number of hospitals reporting total pressure ulcer incidence in general ward)
年度 100年 101年 102年
全國 53 61 66
台北區 13 18 18
北 區 7 8 11
中 區 11 12 12
南 區 10 12 12
高屏區 11 10 12
東 區 1 1 1

我國六大醫療區域整體率及醫院平均值顯示,整體而言全國與各分區歷年來區域整體率與醫院平均值皆在0.160%以下,表示壓瘡在我國(申報指標之醫院中)一般住院之病患不常發生。102年台北區區域整體率及醫院平均值皆較前年度高。102年整體率及醫院平均值以台北區最高,為0.160%與0.088% (圖1.4.7.1、圖1.4.7.2)。本指標資料之離散狀況,102年全國全部之醫院壓瘡發生率皆在0.3%以下,有一半之醫院壓瘡發生率低於0.04%;各分區離散情形都相當分散,可能是因為本指標各分區醫院住院病患族群不同(如急性或慢性)所致,分散情形以台北區與北區較高,表示台北區與北區之醫院一般住院病房壓瘡發生情形落差最大(圖1.4.7.3)。

圖1.4.7.1:100年-102年一般住院壓瘡(2011 – 2013 Total pressure ulcer incidence in general ward - regional average)

圖1.4.7.2:100年-102年一般住院壓瘡(2011 – 2013 Total pressure ulcer incidence in general ward - hospital average)

圖1.4.7.3:102年一般住院壓瘡(2013 Total pressure ulcer incidence in general ward - dispersion of hospital indicator value)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醫事司

註:東區醫院家數不足5家,屬不公開資料。

1.5.1 院內感染率

Healthcare-associated infection, HAI

重要性與意涵:

住院病患中約有5%病患會發生院內感染,嚴重者導致死亡,且增加醫療費用;院內感染之主要原因與侵入性醫療處置有關,感染類型包括呼吸道感染、手術部位感染、尿道感染及血管導管菌血症等,其中以重症加護病房之病患為高危險感染族群(Pujol & Limon,2013;Naidu et al.,2014)。本項指標為本部(醫事司)委託醫管學會進行台灣醫療品質指標系統開發所建立之住院指標之一,選用此指標乃因院內感染為照護品質及院內感染控制成效之重要指標。

圖表分析:

我國六大醫療區域醫院平均顯示,以北區、南區及東區呈現逐年下降,而歷年以台北區為最高,且101年及102年數據約為其他區域之2倍(圖1.5.1.1)。另本指標之資料離散分佈情形,除台北區與南區之外,另四區皆有四分之三以上之醫院院內感染率皆在1.98‰以下,而台北區則有近一半以上之醫院之院內感染率在全國平均值(1.82‰)以上,且台北區某一醫院院內感染率超過25 ‰(圖1.5.1.2);另本指標應該考慮是否為稀有事件,容易因為一個新案件發生造成平均值大幅影響。由於本指標未取得區域整體資料,故無法於圖表呈現。

指標定義 表1.5.1:院內感染率—通報醫院家數(Number of hospitals reporting Healthcare-associated infection, HAI)
分子 院內感染總人次。 年度 98年 99年 100年 101年 102年
全國 133 137 148 154 164
台北區 34 33 38 40 44
北 區 20 20 23 22 21
分母 總住院人日。 中 區 25 23 27 28 30
南 區 19 23 22 23 24
高屏區 28 30 31 31 35
東 區 7 8 7 10 10

圖1.5.1.1:98年-102年院內感染率—醫院平均(2009 – 2013 Healthcare-associated infection, HAI - hospital average)

圖1.5.1.2:102年院內感染率—醫院平均離散狀況(2013 Healthcare-associated infection, HAI - dispersion of hospital indicator value)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醫事司

1.5.2 加護病房呼吸器相關肺炎感染密度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VAP) rates in the ICUs of medical centers and regional hospitals

重要性與意涵:

醫師會依病情所需,於病患身上置入侵入性醫療裝置,如呼吸器,已被大量使用於臨床。然侵入性醫療裝置之使用是造成醫療照護相關感染之高風險因子,故呼吸器相關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感染是重症病房插管病患最常見之醫療照護相關感染之一。呼吸器相關肺炎感染係指病患發生醫療照護相關肺炎時或曾於感染前48小時內插管使用呼吸器者。呼吸器相關肺炎感染不但會延長病患使用呼吸器時間、延長住院天數、也是增加醫療負擔之重要原因。依疾管署之台灣院內感染監視資料顯示:醫療照護相關感染肺炎居區域級以上醫院之加護病房感染第3名(疾管署,民103。該監視系統資料自94起)。本項指標可用於評估醫護人員對使用呼吸器病患之照護品質,研擬對策減少感染發生。

圖表分析:

我國六大醫療區域整體顯示,各區普遍為逐年下降趨勢,並以高屏區下降之幅度最大 (圖1.5.2.1);而由醫院平均值來看,中區及高屏區呈現逐年下降,顯示此兩區醫院感控措施有持續改善 (圖1.5.2.2)。進一步觀察101年各區醫院資料,高屏區與南區皆有近一半之醫院肺炎感染密度大於全國平均值(1.95人/1000呼吸器使用人日),而台北區有醫院之感染密度超過8(人/1000呼吸器使用人日),應探討該醫院感染密度較高之原因(圖1.5.2.3)。

指標定義 表1.5.2:加護病房呼吸器相關肺炎感染密度—通報醫院家數(Number of hospitals reporting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VAP) rates in the ICUs of medical centers and regional hospitals)
分子 呼吸器相關肺炎感染人次數。 年度 98年 99年 100年 101年
全國 97 105 105 102
台北區 31 34 34 34
北 區 12 12 12 12
分母 呼吸器使用人日數。 中 區 21 21 21 21
南 區 15 17 17 16
高屏區 13 17 17 16
東 區 5 4 4 3

圖1.5.2.1:98年-101年加護病房呼吸器相關肺炎感染密度—區域整體(2009 - 2012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VAP) rates in the ICUs of medical centers and regional hospitals - regional average)

圖1.5.2.2:98年-101年加護病房呼吸器相關肺炎感染密度—醫院平均(2009 – 2012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VAP) rates in the ICUs of medical centers and regional hospitals - hospital average)

圖1.5.2.3:101年加護病房呼吸器相關肺炎感染密度—醫院平均離散狀況(2012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VAP) rates in the ICUs of medical centers and regional hospitals - dispersion of hospital indicator value)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註:東區醫院家數不足5家,屬不公開資料。

1.5.3 加護病房中心導管相關血流感染密度

Central line-associ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CLABSI) rates in the ICUs of medical centers and regional hospitals

重要性與意涵:

醫師會依病情所需,於病患身上置入侵入性醫療裝置,如中心導管,已被大量使用於臨床。然侵入性醫療裝置之使用是造成醫療照護相關感染之高風險因子,故中心導管相關血流感染(Central Line-Associ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 CLABSI)是重症病房插管病患常見之醫療照護相關感染之一。若住院病患符合發生血流感染時或曾於感染前 48 小時內使用中心導管者,才算是中心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發生中心導管相關血流感染不但會延長病患住院天數及增加醫療負擔,也是提高死亡率之重要原因。疾管署台灣院內感染監視資料之區域級以上加護病房感染部位別分布顯示:自100年起至103年第2季為止,血流感染於醫學中心位居第1名,於區域醫院則為第2名(疾管署,民103。該監視系統資料自94年起)。然而醫院可藉由適當之感染管制措施減少侵入性中心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發生,本指標可用於評估醫院中心導管相關血流感染預防措施之執行成效,維護重症病患安全。

圖表分析:

我國六大醫療區域整體及醫院平均值顯示,以中區之感染密度最低(圖1.5.3.1、圖1.5.3.2);進一步觀察101年各區醫院資料,以台北區與南區離散程度最大;中區達四分之三醫院家數其中心導管相關血流感染密度皆低於全國(3.83人/1000中心導管使用人日)及母體平均值(4.45人/1000中心導管使用人日) (圖1.5.3.3)。

指標定義 表1.5.3:加護病房中心導管相關血流感染密度—通報醫院家數(Number of hospitals reporting Central line-associ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CLABSI) rates in the ICUs of medical centers and regional hospitals)
分子 中心導管相關血流感染人次數。 年度 98年 99年 100年 101年
全國 98 104 105 102
台北區 32 34 34 34
北 區 12 12 12 12
分母 中心導管使用人日數。 中 區 20 21 21 21
南 區 16 17 17 16
高屏區 13 17 17 16
東 區 5 3 4 3

圖1.5.3.1:98年-101年加護病房中心導管相關血流感染密度—區域整體(2009 – 2012 Central line-associ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CLABSI) rates in the ICUs of medical centers and regional hospitals - regional average)

圖1.5.3.2:98年-101年加護病房中心導管相關血流感染密度—醫院平均(2009 – 2012 Central line-associ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CLABSI) rates in the ICUs of medical centers and regional hospitals - hospital average)

圖1.5.3.3:101年加護病房中心導管相關血流感染密度—醫院平均離散狀況(2012 Central line-associ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CLABSI) rates in the ICUs of medical centers and regional hospitals - dispersion of hospital indicator value)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註:東區醫院家數不足5家,屬不公開資料。

1.5.4 抗生素使用率(門診)

The rate of using antibiotics in outpatient clinics

重要性與意涵:

正確使用抗生素是針對病症使用適合之品項與劑量。過度使用抗生素,容易使病患體內之細菌產生抗藥性,可能導致未來細菌感染無藥可用之情形。本項指標經健保署選為西醫基層總額之指標,以反映醫院開立抗生素之習慣,檢視不合理開立抗生素之情形(健保署,民103)。

圖表分析:

本指標之區域整體,自98年起近5年顯示,各區域間差異不大,且資料自100年開始呈穩定下降,其中以高屏區及東區之門診抗生素使用率為最低(圖1.5.4.1)。依醫院平均值而言,近3年來,除東區之外,其餘五區亦皆呈現穩定下降趨勢,而東區之各醫院抗生素使用率明顯低於其他區域(圖1.5.4.2)。本指標資料離散狀況,全國有四分之三醫院使用率低於10.10%(圖1.5.4.3),由上述資料顯示全國醫院門診開立抗生素之情形都有減少。

指標定義 表1.5.4:抗生素使用率(門診) —通報醫院家數(Number of hospitals reporting the rate of using antibiotics in outpatient clinics)
分子 門診給藥案件之抗生素藥品案件數:分母案件中,使用抗生素藥品之案件數。抗生素藥品:ATC碼前三碼為J01。 年度 98年 99年 100年 101年 102年
全國 425 440 463 478 495
台北區 98 101 108 112 115
北 區 56 59 63 65 68
分母 門診給藥案件數:藥費不為0, 或給藥天數不為0,或處方調劑方式為1、0、6其中一種。 中 區 99 102 103 105 108
南 區 56 57 60 63 67
高屏區 102 106 113 117 120
東 區 14 15 16 16 17

圖1.5.4.1:98年-102年抗生素使用率門診—區域整體(2009 - 2013 The rate of using antibiotics in outpatient clinics - regional average)

圖1.5.4.2:98年-102年抗生素使用率門診—醫院平均(2009 - 2013 The rate of using antibiotics in outpatient clinics - hospital average)

圖1.5.4.3:102年抗生素使用率門診—醫院平均離散狀況(2013 The rate of using antibiotics in outpatient clinics - dispersion of hospital indicator value)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

1.5.5 清淨手術抗生素使用

Using antibiotics for patients who had the clean surgery

1.5.5.1 清淨手術抗生素1日內使用率

The rate of using antibiotics for less than 1 day in patients who had the clean surgery

1.5.5.2 清淨手術抗生素大於3日使用率

The rate of using antibiotics for more than 3 days in patients who had the clean surgery

重要性與意涵:

「清淨手術」指手術範圍是清淨且不容易受到感染之手術。清淨手術且為單純手術,原則可不使用抗生素;惟複雜手術或合併有人工植入物,可使用抗生素作為預防感染,原則上不超過1日;超過3日之抗生素使用會增加醫院抗藥性菌種產生。本項指標經健保署選為醫院總額指標,以瞭解抗生素使用偏高之原因,逐步推動醫院改善抗生素使用品質(健保署,民103)。

圖表分析:

清淨手術抗生素1日內使用率之區域整體及醫院平均顯示,全國於近2年呈平穩變動,而六大醫療區皆以北區使用率較低(圖1.5.5.1、圖1.5.5.2)。本項指標資料分布狀況,於全國有四分之三醫院低於70%,另以南區離散程度最小(圖1.5.5.3)。

清淨手術抗生素大於3日使用率之區域整體及醫院平均顯示,全國資料呈穩定下降,而六大醫療區以北區、中區及東區皆有逐年下降趨勢,並以東區最低(圖1.5.5.4、圖1.5.5.5)。本項指標資料分布狀況,於全國有四分之三醫院低於20%,而各區離散程度都為集中,惟高屏區較大(圖1.5.5.6)。

清淨手術抗生素1日內使用率 表1.5.5.1:清淨手術抗生素1日內使用率—通報醫院家數(Number of hospitals reporting the rate of using antibiotics for less than 1 day in patients who had the clean surgery)
分子 手術後<=1 (>=0且<=1)日使用抗生素案件數。 年度 99年 100年 101年 102年
全國 246 258 261 263
台北區 55 60 59 60
北 區 36 40 43 44
分母 清淨手術案件數。 中 區 59 60 61 59
南 區 28 30 30 33
高屏區 57 57 56 55
東 區 11 11 12 12
清淨手術抗生素 表1.5.5.2:清淨手術抗生素大於3日使用率—通報醫院家數(Number of hospitals reporting the rate of using antibiotics for more than 3 days in patients who had the clean surgery)
分子 手術後>=4日使用抗生素案件數。 年度 99年 100年 101年 102年
全國 246 258 261 263
台北區 55 60 59 60
北 區 36 40 43 44
分母 清淨手術案件數。 中 區 59 60 61 59
南 區 28 30 30 33
高屏區 57 57 56 55
東 區 11 11 12 12

圖1.5.5.1:99年-102年清淨手術抗生素1日內使用率—區域整體(2010 - 2013 The rate of using antibiotics for less than 1 day in patients who had the clean surgery - regional average)

圖1.5.5.2:99年-102年清淨手術抗生素1日內使用率—醫院平均(2010 - 2013 The rate of using antibiotics for less than 1 day in patients who had the clean surgery - hospital average)

圖1.5.5.3:102年清淨手術抗生素1日內使用率—醫院平均離散狀況(2013 The rate of using antibiotics for less than 1 day in patients who had the clean surgery - dispersion of hospital indicator value)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

圖1.5.5.4:99年-102年清淨手術抗生素大於等於3日使用率—區域整體(2010 - 2013 The rate of using antibiotics for more than 3 days in patients who had the clean surgery - regional average)

圖1.5.5.5:99年-102年清淨手術抗生素大於等於3日使用率—醫院平均(2010 - 2013 The rate of using antibiotics for more than 3 days in patients who had the clean surgery - hospital average)

圖1.5.5.6:102年清淨手術抗生素大於等於3日使用率—醫院平均離散狀況(2013 The rate of using antibiotics for more than 3 days in patients who had the clean surgery - dispersion of hospital indicator value)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

1.6.1 產後立即肌膚接觸率

Early skin-to-skin contact rate

重要性與意涵:

產後立即肌膚接觸對於剛降臨之新生命而言非常重要。與新生兒肌膚接觸,可刺激母體荷爾蒙而分泌乳汁,促使產婦快速開始哺育母乳。其亦是延續新生兒生命最佳措施之一,尤其應用在早產兒及低體重新生兒之護理上,能降低不足2千公克早產兒之死亡率(WHO, 無日期)。另外,產後立即肌膚接觸亦能促進產婦子宮收縮,有助於產後復元(健康署,民104)。本項指標經健康署選為評估母嬰親善醫療院所認證計畫之指標,透過本項指標能反映醫院對於母嬰照護之品質及母嬰親善計畫成效。

圖表分析:

我國六大醫療區域整體率顯示,在100年至102年除東區不公布資料外,其餘五區皆呈現逐年上升之趨勢,且102年區域整體率皆在86.4%以上(圖1.6.1.1);在醫院平均值資料中顯示台北區、中區、南區及高屏區皆於在100年至102年呈現逐年上升之現象。北區表現較其他區域低,但在近2年亦呈現上升趨勢(圖1.6.1.2)。觀察102年資料離散情形,全國有四分之三之醫院產後立即肌膚接觸率在89.45%以上,但是北區有近四分之三之醫院肌膚接觸率在92.58%以下(圖1.6.1.3)。健康署自90年起推動母嬰親善醫療院所認證計畫,近幾年管理重點為監測產後立即肌膚接觸率,應針對北區深入瞭解並即時改善。

指標定義
分子 院所年度生產之住院產婦中有母嬰肌膚接觸者。
分母 院所年度生產之新生兒人數。
表1.6.1:產後立即肌膚接觸率—通報醫院家數(Number of hospitals reporting Early skin-to-skin contact rate)
年度 98年 99年 100年 101年 102年
全國 110 126 130 130 132
台北區 36 36 37 35 36
北 區 11 20 20 20 20
中 區 22 28 28 28 29
南 區 15 14 15 15 15
高屏區 21 23 25 28 28
東 區 5 5 5 4 4

圖1.6.1.1:98年-102年產後立即肌膚接觸率—區域整體(2009 – 2013 Early skin-to-skin contact rate - regional average)

圖1.6.1.2:98年-102年產後立即肌膚接觸率—醫院平均(2009 – 2013 Early skin-to-skin contact rate - hospital average)

圖1.6.1.3:102年產後立即肌膚接觸率—醫院平均離散狀況(2013 Early skin-to-skin contact rate - dispersion of hospital indicator value)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註:東區醫院家數不足5家,屬不公開資料。

1.6.2 住院期間母乳哺育

Breastfeeding during hospitalization

1.6.2.1住院期間總母乳哺育率

Total breastfeeding rate during hospitalization

1.6.2.2住院期間純母乳哺育率

Exclusive breastfeeding rate during hospitalization

重要性與意涵:

哺育母乳是確保嬰幼兒健康及生存之最佳措施之一,其可降低嬰幼兒死亡率,WHO建議產後一小時即應開始哺育母乳(WHO, 2014)。哺育母乳亦可降低婦女產後出血、乳癌、卵巢癌及貧血等症狀(衛生福利部,民102)。90年我國開始實施母嬰親善醫療院所認證計畫,透過醫療專業人員在住院期間協助產婦於生產後儘早開始哺餵母乳、提供母親哺餵母乳及維持奶水分泌相關指導及協助及實施母嬰同室鼓勵依嬰兒之需求哺餵母乳等措施後,純母乳哺乳率大幅提升。過去調查指出台灣地區一個月以下純母乳哺育率,自93年的46.6%上升至101年的71.9%,顯示我國推廣母乳哺育多年之成效(健康署,民102)。此2項指標經健康署選為評估母嬰親善醫療院所認證計畫率之指標,反映各醫院在產婦住院期間提倡母乳哺育之成效。

圖表分析:

我國六大醫療區域整體率顯示,各區域之總母乳哺育率皆高達90%以上,具有極高且一致之表現(圖1.6.2.1);另外,在各醫院平均值資料顯示中,除了北區外,其他各區域之總母乳哺育率亦高達90%以上,顯示我國推動母乳哺育之成效極佳,而101年北區母乳哺育率特別低,應探討當年北區醫院之指標平均值異常原因(圖1.6.2.2)。進一步觀察102年資料離散情形,全國有四分之三之醫院母乳哺育率在94.94%以上。離散情形以北區資料離散程度較大,且其有超過一半之醫院總母乳哺育率低於95% (圖1.6.2.3)。

我國六大醫療區域整體率顯示,北區及南區在近2至3年係呈下降趨勢(圖1.6.2.4);而各醫院平均值資料亦顯示,近2年除了台北區及北區外,其他區域皆呈下降現象(圖1.6.2.5)。進一步觀察102年資料離散分布,就全國而言,有四分之三之醫院純母乳哺育率低於58.02%,分區離散情形以北區最大,南區有超過四分之三之醫院純母乳哺育率低於40.49%,台北區及中區有部分醫院之純母乳哺育率達百分之百(圖1.6.2.6)。

住院期間總母乳哺育率 表1.6.2.1:住院期間總母乳哺育率—通報醫院家數
分子 院所年度生產之住院產婦中,哺育母乳之產婦人數。 年度 98年 99年 100年 101年 102年
全國 126 152 170 130 132
台北區 43 50 56 35 36
北 區 15 25 30 20 20
分母 院所年度生產之新生兒人數。 中 區 25 33 32 28 29
南 區 15 14 20 15 15
高屏區 23 25 27 28 28
東 區 5 5 5 4 4
住院期間純母乳哺育率 表1.6.2.2:住院期間純母乳哺育率—通報醫院家數
分子 院所年度生產之住院產婦中,純哺育母乳(僅餵母乳或加維他命、礦物質補充劑或藥品)之產婦人數。 年度 98年 99年 100年 101年 102年
全國 110 126 130 130 132
台北區 36 36 37 35 36
北 區 11 20 20 20 20
分母 院所年度生產之新生兒人數。 中 區 22 28 28 28 29
南 區 15 14 15 15 15
高屏區 21 23 25 28 28
東 區 5 5 5 4 4

圖1.6.2.1:98年-102年住院期間總母乳哺育率—區域整體(2009 – 2013 Total breastfeeding rate during hospitalization - regional average)

圖1.6.2.2:98年-102年住院期間總母乳哺育率—醫院平均(2009 – 2013 Total breastfeeding rate during hospitalization - hospital average)

圖1.6.2.3:102年住院期間總母乳哺育率—醫院平均離散狀況(2013 Total breastfeeding rate during hospitalization - dispersion of hospital indicator value)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註:東區醫院家數不足5家,屬不公開資料。

圖1.6.2.4:98年-102年住院期間純母乳哺育率—區域整體(2009 – 2013 Exclusive breastfeeding rate during hospitalization - regional average)

圖1.6.2.5:98年-102年住院期間純母乳哺育率—醫院平均(2009 – 2013 Exclusive breastfeeding rate during hospitalization - hospital average)

圖1.6.2.6:102年住院期間純母乳哺育率—醫院平均離散狀況(2013 Exclusive breastfeeding rate during hospitalization - dispersion of hospital indicator value)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註:東區醫院家數不足5家,屬不公開資料。

1.6.3 早產兒出生百分比

The percentage of premature infant

重要性與意涵:

早產是導致新生兒低體重之主要原因,也是新生兒死亡之首要因素。WHO估計,早產併發症是5歲以下兒童死亡之第一大原因(WHO, 2014)。造成早產之因素目前仍有50%無法獲知,然而懷孕期間透過產前檢查提高警覺性,可降低早產之風險(健康署,民104)。本項指標經健康署選為評估孕婦產前檢查利用率之指標,反映特約醫院實施孕婦預防保健服務利用率及成效。

圖表分析:

我國六大醫療區域整體率顯示,早產兒出生百分比除了南區及東區外,其他各區域皆呈現逐年下降之趨勢(圖1.6.3.1);根據各醫院平均值資料顯示:在近2年,台北區、中區及南區有上升現象,而北區、高屏區及東區則呈現逐年下降之趨勢(圖1.6.3.2)。進一步觀察102年資料離散情形,整體而言全國有四分之三之醫院早產兒出生百分比低於9.59%,以東區離散程度最大,此外中區有醫院之早產兒出生比率達百分之百,而其餘分區之所有醫院之早產兒出生比率皆在42.86%以下(圖1.6.3.3),指標權責單位應進一步瞭解中區該醫院早產兒出生比率過高原因並作改善。

指標定義 表1.6.3:早產兒出生百分比—通報醫院家數
分子 出生通報資料庫中懷孕週數<37週新生兒之產婦,串聯產檢申報資料(醫令代碼41-60)。 年度 98年 99年 100年 101年 102年
全國 423 403 386 369 359
台北區 125 123 122 118 113
北 區 66 65 64 55 56
分母 出生通報資料庫中新生兒之產婦,串聯產檢申報資料(醫令代碼41-60)。 中 區 88 85 78 75 73
南 區 62 54 51 53 53
高屏區 68 61 57 54 50
東 區 14 15 14 14 14

圖1.6.3.1:98年-102年早產兒出生百分比—區域整體(2009 - 2013 The percentage of premature infant - regional average)

圖1.6.3.2:98年-102年早產兒出生百分比—醫院平均(2009 - 2013 The percentage of premature infant - hospital average)

圖1.6.3.3:102年早產兒出生百分比—醫院平均離散狀況(2013 The percentage of premature infant - dispersion of hospital indicator value)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註:本項指標資料來源包含醫院與診所。

1.6.4 低體重新生兒出生百分比

The percentage of low birth weight neonate

重要性與意涵:

全球每年約有2000萬名新生兒係為低出生體重者,低出生體重是造成60%-80%之新生兒死亡原因。研究指出孕婦年齡、新生兒胎次、性別等與新生兒出生體重在統計學上具有顯著相關(白玉莊,民91),且適當產前檢查能減緩低體重新生兒之比率(健康署,民100)。本項指標經健康署選為評估孕婦產前檢查利用率之指標,反映特約醫院實施孕婦預防保健服務利用率及成效。

圖表分析:

我國六大醫療區域整體率顯示,近3年低體重新生兒出生百分比,除了中區及高屏區有些微之下降外,多數區域呈現逐年上升之趨勢,北區及東區在102年更高達9.0%以上(圖1.6.4.1)。然而,在各醫院平均值資料中,近2年北區及東區反呈下降現象,其他區域則呈現上升趨勢(圖1.6.4.2)。進一步觀察102年資料分布,整體而言全國有四分之三之醫院早產兒出生百分比在8.68%以下,以東區離散程度最大,此外中區有醫院之早產兒出生比率達百分之百,而其餘分區醫院之早產兒出生比率皆在50%以下 (圖1.6.4.3)。

指標定義 表1.6.4:低體重新生兒出生百分比—通報醫院家數(Number of hospitals reporting the percentage of low birth weight neonate)
分子 出生通報資料庫中出生體重<2500克新生兒之產婦,串聯產檢申報資料(醫令代碼41-60)。 年度 98年 99年 100年 101年 102年
全國 423 403 386 369 359
台北區 125 123 122 118 113
北 區 66 65 64 55 56
分母 出生通報資料庫中新生兒之產婦,串聯產檢申報資料(醫令代碼41-60)。 中 區 88 85 78 75 73
南 區 62 54 51 53 53
高屏區 68 61 57 54 50
東 區 14 15 14 14 14

圖1.6.4.1:98年-102年低體重新生兒出生百分比—區域整體(2009 - 2013 The percentage of

low birth weight neonate - regional average)

圖1.6.4.2:98年-102年低體重新生兒出生百分比—醫院平均(2009 - 2013 The percentage of

low birth weight neonate - hospital average)

圖1.6.4.3:102年低體重新生兒出生百分比—醫院平均離散狀況(2013 The percentage of low birth weight neonate - dispersion of hospital indicator value)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註:本項指標資料來源包含醫院與診所。

1.6.5 兒童牙齒塗氟利用

The proportional of tooth fluoride application

1.6.5.1 3歲以下兒童牙齒塗氟利用率

The proportional rate of tooth fluoride application under 3 years old

1.6.5.2 5歲以下兒童牙齒塗氟利用率

The proportional rate of tooth fluoride application under 5 years old

重要性與意涵:

台灣地區幼兒童口腔齲齒率,在100年時3歲以下兒童高達61.6%,5歲以下兒童則接近80%,且蛀牙顆數在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34個國家中排名高居第二(陳瑄喻,民103),顯示台灣地區兒童口腔預防保健已刻不容緩,而定期塗氟是目前較為有效之預防措施(健康署,民103)。此2項指標健康署選為評估兒童牙齒塗氟利用服務之指標,反映各醫院推動5歲以下兒童牙齒塗氟利用率及成效(健保署,民103)。

圖表分析:

我國六大醫療區域醫院平均值資料顯示,3歲以下兒童各區大多數呈現逐年成長之趨勢,且在102年各區皆為大幅成長(圖1.6.5.2)。而5歲以下兒童塗氟率,從六大醫療區域醫院平均值資料顯示,雖然100年後之表現相較之前有大幅提升趨勢,然而,近2年來,無論是整體率或醫院平均值,各區域幾乎是呈現下滑現象(圖1.6.5.4、圖1.6.5.5)。進一步觀察102年資料分布,無論是3歲以下或5歲以下兒童,塗氟利用率之離散情形在六區中皆以高屏區為最大。在全國有四分之三之醫院3歲以下兒童塗氟利用率在47.76%以上;在北區、南區、高屏區及東區有醫院3歲以下兒童塗氟利用率為0,台北區及北區有醫院5歲以下兒童塗氟利用率為0,應瞭解這些醫院塗氟利用率為0之原因(圖1.6.5.3、圖1.6.5.6)。

3歲以下兒童牙齒塗氟利用率 表1.6.5.1:3歲以下牙齒塗氟利用率—通報醫院家數(Number of hospitals reporting the proportional rate of tooth fluoride application under 3 years old)
分子 門診歸戶之當年3歲以下兒童至該院接受牙齒塗氟人數。 年度 98年 99年 100年 101年 102年
全國 156 161 161 149 130
台北區 46 48 42 38 34
北 區 27 24 29 26 22
分母 門診歸戶之當年3歲以下兒童至該院就醫人數。 中 區 28 28 29 28 27
南 區 18 18 22 22 17
高屏區 25 27 27 25 21
東 區 12 12 12 10 9
5歲以下兒童牙齒塗氟利用率 表1.6.5.2:5歲以下牙齒塗氟利用率—通報醫院家數(Number of hospitals reporting the proportional rate of tooth fluoride application under 5 years old)
分子 門診歸戶之當年5歲以下兒童至該院接受牙齒塗氟人數。 年度 98年 99年 100年 101年 102年
全國 168 166 172 137 141
台北區 49 50 48 33 35
北 區 28 25 30 22 24
分母 門診歸戶之當年5歲以下兒童至該院就醫人數。 中 區 29 28 29 28 28
南 區 22 21 24 20 20
高屏區 28 29 29 25 25
東 區 12 13 12 9 9

圖1.6.5.1:98年-102年3歲以下牙齒塗氟利用率—區域整體(2009 - 2013 The proportional rate of tooth fluoride application under 3 years old - regional average)

圖1.6.5.2:98年-102年3歲以下牙齒塗氟利用率—醫院平均(2009 - 2013 The proportional rate of tooth fluoride application under 3 years old - hospital average)

圖1.6.5.3:102年3歲以下牙齒塗氟利用率—醫院平均離散狀況(2013 The proportional rate of tooth fluoride application under 3 years old - dispersion of hospital indicator value)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圖1.6.5.4:98年-102年5歲以下牙齒塗氟利用率—區域整體(2009 - 2013 The proportional rate of tooth fluoride application under 5 years old - regional average)

圖1.6.5.5:98年-102年5歲以下牙齒塗氟利用率—醫院平均(2009 - 2013 The proportional rate of tooth fluoride application under 5 years old - hospital average)

圖1.6.5.6:102年5歲以下兒童牙齒塗氟利用率—醫院平均離散狀況(2013 The proportional rate of tooth fluoride application under 5 years old - dispersion of hospital indicator value)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1.6.6  18歲以下氣喘病患急診率

Asthma-related visits in ED who are under age 18

重要性與意涵:

氣喘是孩童常見慢性疾病之一,其急性發作雖可能奪命,惟透過良好之照護管理及正確用藥,能預防轉變成慢性肺病及急性發作,且健保署為促進醫療機構提升對氣喘病患之照護於90年推動「氣喘醫療給付改善方案」。本項指標健保署選為同時評估醫院及西醫基層總額之指標,反映醫療提供者對病患照護之成效,而氣喘急性發作是可預防,若病患因氣喘而急診,顯示醫療提供者應改善其照護品質及加強對病患與其家屬之衛教(健保署,民103)。

圖表分析:

我國六大醫療區域整體率顯示,南區及東區之急診率較高,中區較低。在99年至102年間,北區、中區及東區呈現穩定下降趨勢(圖1.6.6.1)。若以醫院平均值來看,急診率以北區及中區較低,東區較高。東區可能因為提報醫院家數較少,數據起伏較大;100年至102年間,急診率降幅達4成以上(圖1.6.6.2)。另本指標離散分佈情形,全國有四分之三之醫院18歲以下氣喘急診率在22.31%以下,各分區以南區離散程度較大,其他區域無太大差異;其中北區及高屏區之部份醫院其18歲以下氣喘急診率達百分之百,應探討這些醫院氣喘急診率偏高之原因(圖1.6.6.3)。

指標定義 表1.6.6:18歲以下氣喘病患急診率—通報醫院家數(Number of hospitals reporting asthma-related visits in ED who are under age 18)
分子 當年度符合分母條件之病患當中,因氣喘急診之總人數。 年度 98年 99年 100年 101年 102年
全國 317 318 304 292 283
台北區 71 72 64 67 60
北 區 51 50 56 48 47
分母 當年度所有18歲以下氣喘病患(主診斷為493者)當中急診總就醫人數。 中 區 78 70 67 66 65
南 區 37 38 35 36 39
高屏區 66 73 67 60 58
東 區 14 15 15 15 14

圖1.6.6.1:98年-102年18歲以下氣喘病患急診率—區域整體(2009-2013 Asthma-related visits in ED who are under age 18 - regional average)

圖1.6.6.2:98年-102年18歲以下氣喘病患急診率—醫院平均(2009-2013 Asthma-related visits in ED who are under age 18 - hospital average)

圖1.6.6.3:102年18歲以下氣喘病患急診率—醫院平均離散狀況(2013 Asthma-related visits in ED who are under age 18 - dispersion of hospital indicator value)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

1.7.1 兒童預防保健服務利用

Utilization of the child preventive care

1.7.1.1 1.5歲至2歲兒童預防保健服務利用率

Utilization rate of the 1.5 to 2 years old child preventive care

1.7.1.2 兒童預防保健之兒童發現疑似發展遲緩人數

Suspected developmental delay children from preventive care

重要性與意涵:

WHO呼籲各國應將確保兒童身體、社會、情感及認知能力發展列為最優先考量。尤其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先天性異常、腦部疾病或受傷等皆屬於發展遲緩之高風險者,若未能及早發現與協助,可能影響其後續神經與智能之發展(健康署,民103)。為能落實兒童預防保健之發展篩檢及疑似發展遲緩兒童之轉介,我國自99年開始推行兒童預防保健服務品質提升計畫,新增1.5歲-2歲兒童保健服務,並透過「兒童健康管理系統」進行服務成效評估及異常個案追蹤管理,制定品質提升方案,健保署即依據此2項品質指標之達成情形給予醫院支付誘因。此2項指標健康署選為評估兒童預防保健服務利用之指標,以提高兒童預防保健利用率及成效(健康署,民100)。

圖表分析:

我國六大醫療區域整體率及醫院平均值資料顯示,1.5歲至2歲兒童預防保健服務利用率全國各分區102年之指標低於前一年,其中,在整體率方面以台北區降幅最大,降低了14.7%,東區則連續3年呈現下降,應瞭解預防保健服務利用率減少之原因(圖1.7.1.1);而在醫院平均值資料顯示中,整體表現以台北區近2年之服務利用率最高,東區次之,尤其東區在101年起大幅提升本指標之服務率(圖1.7.1.2)。進一步觀察102年資料分布,全國而言有四分之三之醫院預防保健服務利用率在20%以下。本指標之離散程度以台北區最大,東區醫院之利用率則表現最佳,超過全國平均值。雖然東區在本指標之表現佳,但整體已連續3年呈下降趨勢,另外,無論全國或各分區,有四分之一之醫院預防保健服務利用率為0,應訂定相關措施,鼓勵民眾多加利用預防保健服務(圖1.7.1.3)。

我國六大醫療區域整體率及醫院平均值資料顯示,兒童預防保健之兒童發現疑似發展遲緩人數指標,102年各區指標與前年相比皆呈現下降趨勢,北區及中區甚至未發現有疑似發展遲緩之兒童人數(圖1.7.1.4);而在醫院平均值資料中,以高屏區在101年之數值最為明顯(圖1.7.1.5)。由於本指標係自101年7月開始全面推動,現況蒐集之數據較不穩定,尚無法實際看出差異。(圖1.7.1.6)。

1.5歲至2歲兒童預防保健 表1.7.1.1:1.5歲至2歲兒童預防保健服務利用率—通報醫院家數(Number of hospitals reporting utilization rate of the 1.5 to 2 years old child preventive care)
分子 門診歸戶之「18個月≦『就醫年月-出生年月』≦24個月」兒童,院內申報兒童預防保健「醫令代碼16/76」之人數。 年度 99年 100年 101年 102年
全國 438 422 415 422
台北區 87 84 87 87
北 區 63 62 61 63
分母 門診歸戶之「18個月≦『就醫年月-出生年月』≦24個月」歸戶後之兒童人數。 中 區 98 95 93 93
南 區 60 56 51 56
高屏區 113 109 106 106
東 區 17 16 17 17
兒童預防保健之兒童發現
分子 門診申報醫令代碼為兒童預防保健「11,12,13,15,16,17,19/71,
分母 門診申報醫令代碼為兒童預防保健「11,12,13,15,16,17,19/71,
表1.7.1.2:兒童預防保健之兒童發現疑似發展遲緩
年度 101年 102年
全國 194 174
台北區 41 54
北 區 32 31
中 區 37 17
南 區 26 14
高屏區 46 47
東 區 12 11

圖1.7.1.1:99年-102年1.5歲至2歲兒童預防保健服務利用率—區域整體(2010 – 2013 Utilization rate of the 1.5 to 2 years old child preventive care - regional average)

圖1.7.1.2:99年-102年1.5歲至2歲兒童預防保健服務利用率—醫院平均(2010 – 2013 Utilization rate of the 1.5 to 2 years old child preventive care - hospital average)

圖1.7.1.3:102年1.5歲至2歲兒童預防保健服務利用率—醫院平均離散狀況(2013 Utilization rate of the 1.5 to 2 years old child preventive care - dispersion of hospital indicator value)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圖1.7.1.4:101年-102年兒童預防保健之發現疑似發展遲緩人數—區域整體(2012 – 2013

Suspected developmental delay children from preventive care - regional average)

圖1.7.1.5:101年-102年兒童預防保健之發現疑似發展遲緩人數—醫院平均(2012 – 2013

Suspected developmental delay children from preventive care - hospital average)

圖1.7.1.6:102年兒童預防保健之發現疑似發展遲緩人數—醫院平均離散狀況(2013

Suspected developmental delay children from preventive care - dispersion of hospital

Indicator value)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1.7.2 醫事機構戒菸服務

The services of smoking cessation in healthcare institutions

1.7.2.1品質改善(提升)措施醫事機構戒菸服務3及6個月戒菸情形追蹤完成率

Case management and tracking rate in 3 months/Case management and tracking rate in 6 months

1.7.2.2品質改善(提升)措施醫事機構戒菸服務3及6個月戒菸成功率

Smoking cessation rate in 3 months/Smoking cessation rate in 6 months

重要性與意涵:

吸菸導致癌症、心臟病、中風及慢性肺部疾病等身體危害,國人十大死因皆與吸菸有關,估計99年至少有20,024人死於菸害(佔所有死亡人數的13.8%),另35歲以上人口可歸因於吸菸疾病之經濟成本,約1,414億元,包括國民醫療保健支出507億元(含300億元健保醫療支出),及生產力損失907億元,占全國生產總值1.04%。為提供吸菸者便利性、可近性及有效性之藥物戒菸服務,健康署自91年辦理門診戒菸治療服務計畫,提供18歲以上之吸菸成癮者,每年2個療程,每療程至多8週次之藥物治療及簡短諮詢服務,並補助戒菸藥物及戒治服務等費用。另為強化個案管理與衛教,減少對菸品與藥物之依賴,於101年9月1日開始補助戒菸衛教暨個案管理費,孕婦與青少年皆可受惠。依國外實證研究,結合藥物治療及追蹤諮詢是最有效之戒菸介入,為提高戒菸服務之品質,提升戒菸成功率而辦理本措施。此2項指標健康署選為評估醫事機構品質之指標,以瞭解合約院所推廣戒菸服務之執行成效。

圖表分析:

我國六大醫療區域整體率資料顯示,全國 102年度三個月追蹤完成率為82.8%,六個月追蹤完成率為80.8%,本指標近2年在3個月追蹤完成率中,除了台北區,其他各區皆呈現下降趨勢(圖1.7.2.1),但在6個月追蹤完成率中,台北區、南區及高屏區則有升高之趨勢(圖1.7.2.4)。另外,在醫院平均值資料顯示中,全國醫院平均值3及6個月分別為63.1%與59.7%,3及6個月之追蹤完成率各區近2年皆有下降現象(圖1.7.2.2、圖1.7.2.5)。進一步觀察102年資料分布,以台北區離散程度為最大,全國3及6個月追蹤完成率皆有一半以上之醫院指標值在80%以上(圖1.7.2.3、圖1.7.2.6)。

我國六大醫療區域整體率資料顯示,本指標近2年在3個月成功率中,各區皆呈現下降趨勢(圖1.7.2.7),但在6個月成功率中,台北區及東區則有些微之升高現象(圖1.7.2.10);另外,在醫院平均值資料顯示中,3個月及6個月成功率在近2年之表現,亦多數呈下降趨勢(圖1.7.2.8、圖1.7.2.11)。進一步觀察102年資料分布,整體而言全國3及6個月成功率皆有四分之三以上之醫院指標值在30%以下,且至少有四分之一之醫院成功率為0,應深入瞭解並施行相關措施以增加戒菸成功率(圖1.7.2.9、圖1.7.2.12)。

3個月戒菸情形追蹤完成率 表1.7.2.1:3個月戒菸情形追蹤完成率—通報醫院家數(Number of hospitals reporting case management and tracking rate in 3 months)
分子 追蹤利用門診戒菸服務者之3個月戒菸情形並完成系統登錄個案數。 年度 100年 101年 102年
全國 123 167 295
台北區 33 40 71
北 區 13 21 42
分母 應追蹤3個月戒菸情形之利用門診戒菸服務總個案數。 中 區 31 46 68
南 區 21 27 44
高屏區 19 26 57
東 區 6 7 13
3個月戒菸成功率指標定義 表1.7.2.2:3個月戒菸情形追蹤成功率—通報醫院 家數(Number of hospitals reporting smoking cessation rate in 3 months)
分子 追蹤利用門診戒菸服務者3個月戒菸情形,經完成系統登錄且成功戒菸個案數。 年度 100年 101年 102年
全國 123 167 295
台北區 33 40 71
北 區 13 21 42
分母 追蹤利用門診戒菸服務者之3個月戒菸情形並完成系統登錄個案數。 中 區 31 46 68
南 區 21 27 44
高屏區 19 26 57
東 區 6 7 13
6個月戒菸情形追蹤完成率 表1.7.2.3:6個月戒菸情形追蹤完成率—通報醫院
分子 追蹤利用門診戒菸服務者之6個月戒菸情形並完成系統登錄個案數。 年度 100年 101年 102年
全國 123 167 293
台北區 33 40 70
北 區 13 21 42
分母 應追蹤6個月戒菸情形之利用門診戒菸服務總個案數。 中 區 31 46 67
南 區 21 27 44
高屏區 19 26 57
東 區 6 7 13
6個月戒菸成功率指標定義 表1.7.2.4:6個月戒菸情形追蹤成功率—通報醫院家數(Number of hospitals reporting smoking cessation rate in 6 months)
分子 追蹤利用門診戒菸服務者6個月戒菸情形,經完成系統登錄且成功戒菸個案數。 年度 100年 101年 102年
全國 123 167 293
台北區 33 40 70
北 區 13 21 42
分母 追蹤利用門診戒菸服務者之6個月戒菸情形並完成系統登錄個案數。 中 區 31 46 67
南 區 21 27 44
高屏區 19 26 57
東 區 6 7 13

圖1.7.2.1:100年-102年3個月戒菸情形追蹤完成率—區域整體(2011 – 2013 Case management and tracking rate in 3 months - regional average)

圖1.7.2.2:100年-102年3個月戒菸情形追蹤完成率—醫院平均(2011 – 2013 Case

management and tracking rate in 3 months - hospital average)

圖1.7.2.3:102年3個月戒菸情形追蹤完成率—醫院平均離散狀況(2013 Case management and tracking rate in 3 months - dispersion of hospital indicator value)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圖1.7.2.4:100年-102年6個月戒菸情形追蹤完成率—區域整體(2011 – 2013 Case management and tracking rate in 6 months - regional average)

圖1.7.2.5:100年-102年6個月戒菸情形追蹤完成率—醫院平均(2011 – 2013 Case management and tracking rate in 6 months - hospital average)

圖1.7.2.6:102年6個月戒菸情形追蹤完成率—醫院平均離散狀況(2013 Case management and tracking rate in 6 months - dispersion of hospital indicator value)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圖1.7.2.7:100年-102年3個月戒菸成功率—區域整體(2011 – 2013 Smoking cessation rate in 3 months - regional average)

圖1.7.2.8:100年-102年3個月戒菸成功率—醫院平均(2011 – 2013 Smoking cessation rate in 3 months - hospital average)

圖1.7.2.9:102年3個月戒菸成功率—醫院平均離散狀況(2013 Smoking cessation rate in 3 months - dispersion of hospital indicator value)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圖1.7.2.10:100年-102年6個月戒菸成功率—區域整體(2011 – 2013 Smoking cessation rate in 6 months - regional average)

圖1.7.2.11:100年-102年6個月戒菸成功率—醫院平均(2011 – 2013 Smoking cessation rate in 6 months - hospital average)

圖1.7.2.12:102年6個月戒菸成功率—醫院平均離散狀況(2013 Smoking cessation rate in 6 months - dispersion of hospital indicator value)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1.8.1護理時數

Nursing Hours Per Patient

重要性與意涵:

護理時數愈低,異常事件發生之可能性愈高(如:給藥錯誤、跌倒等),且增加病患安全之風險。本項指標為本部照護司依醫院醫療服務量表調查之護理人力指標,反映臨床護理人力變化、病患照護需求及工作負荷量等問題,作為醫院管理者重新評估人力配置之調整參考。

圖表分析:

我國六大醫療區域院所平均,101年全國院所護理時數平均為3.16(人時/床數),與前年度相差不多,各分區中,101年以中區最高,為3.84(人時/床數);101年台北區及北區分別較前年度下降了0.42(人時/床數)及0.37(人時/床數);而中區及南區則各上升了0.81(人時/床數)及0.5(人時/床數)(圖1.8.1.1)。應考慮醫院人力之情況,在可行之情況下提高護理時數,提高醫療照護品質。由於本指標並未取得區域整體與離散情形資料,故無法於圖表呈現。

指標定義 表1.8.1.1:護理時數—通報醫院家數(Number of hospitals reporting nursing hours Per patient)
分子 每日平均上班護理人員數*護理人員上班時數(不包含專科護理師)。 年度 98年 99年 100年 101年
全國 87 78 159 157
台北區 20 22 37 38
北 區 5 7 24 22
分母 平均每單位床位數*平均佔床率(以每年12月資料為準)。 中 區 20 14 28 28
南 區 18 18 18 20
高屏區 21 16 47 43
東 區 3 1 5 6

圖1.8.1.1:98年-101年護理時數—醫院平均(2009 – 2012 Nursing Hours Per Patient - hospital average)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

註:東區醫院家數不足5家,屬不公開資料。

1.8.2 空缺率

Vacancy rate

重要性與意涵:

護理人力短缺使每名護理人員需照護之病患數增加,造成病患住院時間延長、併發症、死亡率及可預防之意外事件增加,導致照護品質嚴重下降。此外,由醫院自行報告之護理人力短缺嚴重程度與護理人力空缺率有顯著相關,若醫院護理人員空缺率超過5%時,則意味該醫院有護理人員短缺之情形(鄧素文,民103)。本項指標為本部照護司依醫院醫療服務量表調查之護理人力指標,反映醫院護理人力狀況,提供政策制定者評估與瞭解臨床護理人力狀況,並卓參制定合適之政策改善措施,進而及早因應或改善人力短缺情形。

圖表分析:

我國101年全國空缺率為7.22%,較98年上升2.73%,而101年六大醫療區域整體率皆在6.37%以上,且各分區101年空缺率皆較98年為高,各分區中空缺率最高的為東區的8.89%,表示各分區皆有醫院護理人員短缺之情形,仍有改善空間(圖1.8.2.1)。應考慮醫院編制與醫護人力之培養,以期能降低醫院之空缺率。由於本指標並未取得醫院平均與離散情形資料,故無法於圖表呈現。

指標定義 表1.8.2:空缺率—通報醫院家數(Number of hospitals
分子 空缺額人數總和。 年度 98年 99年 100年 101年
全國 512 505 441 479
台北區 118 115 109 114
北 區 69 70 61 62
分母 醫院編制護理人員人數總和(年底全職受僱人數+空缺人數)。 中 區 115 113 91 108
南 區 69 66 58 63
高屏區 123 123 105 115
東 區 18 18 17 17

圖1.8.2:98年-101年空缺率—區域整體(2009 – 2012 Vacancy rate - regional average)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

1.8.3 離職率

Turnover rate

重要性與意涵:

高離職率是影響護理人力短缺原因之一,且易造成人力素質不穩定及工作負荷量加重,進而影響對病患照護品質;此外,不斷之新進人員培訓,也會增加額外之人力成本負擔(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民99)。本項指標為本部照護司依醫院醫療服務量表調查之護理人力指標,反映醫院護理人員之流動率情況,作為評估醫院辦理護理人員留任措施之成效。

圖表分析:

我國101年全國離職率為13.14%,較100年度上升0.28%,而101年六大醫療區域整體率中,中區、南區及高屏區分別較前年度上升0.6%、0.61%及2.01%,表示這三區離職之護理人員比例增加(圖1.8.3.1)。醫院應瞭解其醫護人員離職之原因並加以改善執業環境,促使留任以維持醫護人力與經驗,減少對醫療品質之影響。由於本指標並未取得醫院平均與離散情形資料,故無法於圖表呈現。

指標定義 表1.8.3:離職率—通報醫院家數(Number of hospitals reporting turnover rate)
分子 全年離職總人數(不包含到職未滿三個月者)。 年度 98年 99年 100年 101年
全國 512 505 484 485
台北區 118 115 114 115
北 區 69 70 68 63
分母 全年在職護理人員數。 中 區 115 113 108 108
南 區 69 66 61 63
高屏區 123 123 116 118
東 區 18 18 17 18

圖1.8.3:98年-101年離職率—區域整體(2009 – 2012 Turnover rate - regional average)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